北魏《元飏墓志》、《元飏妻王夫人墓志》,清末宣统年间出土于河南洛阳。《元飏墓志》刊刻于延昌三年(514年),高53.5厘米,宽49.2厘米,24行,行26字。《元飏妻王夫人墓志》刊刻于延昌二年(513年),高46.5厘米,宽40.7厘米,15行,行17字。
(资料图)
《元飏墓志》结体亦正亦奇,或疏或密,错落有致,多姿天成;《元飏妻王夫人墓志》,或方或圆,方则简古,圆则妩媚,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称此志“字迹在《崔敬邕》、《常季繁》二志间,妩媚馨逸,魏志中无第二品。”
一、北魏《元飏墓志》《元飏妻王夫人墓志》的发现及相关史实
据民国出版的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载,《元飏墓志》、《元飏妻王夫人墓志》出土于洛阳城北的张羊村西北,姚凹村东,出土的时间在清末宣统年间,或说宣统初年(1909,见马宝山《书画碑帖见闻录》),或说在宣统二年(1910,见王壮弘《六朝墓志检要》)。
二志出土后,旋为武进董康购得,并很快转售给日本人太仓喜太郞,继而又毁于1924年日本大地震。
目前所见二志原石拓印有几种。解放前,金佳石好楼有整纸印本,罗振玉《六朝墓志菁英》及有正书局《六朝墓志精华》均印有裱本。解放后,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曾整纸缩印收入。北京图书馆藏有二志整幅拓片,缩印刊入《中国历代石刻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也印过整纸《元飏墓志》。1998年,上海图书馆整理碑帖,发现元飏夫妇二志拓片,为裱本,合装一册,完好无损,应为目前所见最早的拓本。(详见孙启治《关于新发现两种珍贵北魏墓志拓本》,《图书馆杂志》1998年第6期)
元飏是北魏宗室,《魏书》无传,墓志可补史阙。元飏祖父拓跋晃,北魏恭宗景穆帝,父元新成,阳平幽王,妻子琅琊王氏。所以志云:“世宗景穆皇帝之孙,侍中内都大达官、夏州刺史、阳平王之第六子也。”
元飏虽历膺武职,“拜奉车都尉”“除羽林监,又为步兵校尉”,“迁左中郞将,加显武将军”,然“并非所好”,其“稚度清简,倾衿慕道”,“俊士游于高门,英彦翔于云馆。若夫优游典谟之中,纵容史籍之表,才逸自天,制每惊绝”,“高枕华轩之下,安情琴书之室。命贤友,赋篇章,引渌酒,奏清弦。追嵇阮以为俦,望异代而同侣”,“虽首冠缨冕,不以机要为荣,腰佩龟组,未以宠渥为贵。故常求闲在,安第养素”,“穷达晏如,臧否若一,志散丘园,心游濠水”。
元飏“倾衿慕道”“追嵇阮以为俦”,一方面说明北魏汉化政策取得明显的成效,使得北魏迁洛后贵族呈现士族化、文士化现象,另一方面是否也如一些学者所说,北魏王朝权力更替频繁,也反映了部分王室成员对政治的失望与无奈呢?
《元飏妻王夫人墓志》称王夫人“□琊人也,周王王冀之引,氏族之兴”,则王夫人应为琅琊王氏。《昭明文选》载琅琊“王氏之先出自周王子晋”。志文“周王王冀”当为“周王子晋”。王夫人“作配魏宗”,反映了当时北魏积极推鲜卑贵族与汉族世家建立姻亲关系,进一步加强政治联姻,加速汉化的政治措施。
二、《元飏墓志》《元飏妻王夫人墓志》的书法艺术价值
《元飏墓志》《元飏妻王夫人墓志》刻工称不上精细,略显潦草,但细细品之,却颇有意味。
《元飏墓志》刻于延昌三年,时当著名的龙门石窟开凿之后,前人评此志书法汇合“洛派”书风,称之为“清劲宛逸”。“清劲”指它继承了北魏前期书风,“宛逸”指它少有那种剑拔弩张的霸气。其结体亦正亦奇,东欹西侧,字间或疏或密,行款错落有致,不拘一格,多姿天成,一派天真意趣,足堪玩味。
《元飏妻王夫人墓志》或是刻工的不同,前面字体偏方,后面字体则多圆劲,方则显简古,圆则流畅遒劲,所以赵万里称其“妩媚馨逸,志中无第二品”。二志皆可为习书者借鉴。
参考文献:1、罗振玉《六朝墓志菁英》,河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4月。2、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3、孙启治《关于新发现两种珍贵北魏墓志拓本》,《图书馆杂志》1998年第6期。4、安磊《〈元飏妻王夫人墓志〉若干问题探析》,《四川文物》2014年第2期第73-75页。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