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今日讯!【江苏最美人物】“免疫卫士”马瑜婷:开辟肿瘤免疫学领域“新赛道”,走好科研自立自强之路

2023-05-09 16:07:25来源:扬眼

一袭白衣,戴一副无框眼镜,神情专注而灵动,她是冲在肿瘤免疫领域一线的“斗士”;她是老师眼中机灵、聪明、好学的学生,她是同事眼中认真负责、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的科研工作者。她是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马瑜婷,与病魔作斗争、为人民守护健康,是她毕生追求的梦想。

“实验难免有失败,但科研没有死胡同,潜心思索的人总会迎来柳暗花明。”2015年以来,马瑜婷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做出原创性突破,聚焦于解析多重应激对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发现了压力应激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策略,填补了该领域在国际上的空白,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内外专利。近日,马瑜婷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江苏“最美人物”荣誉称号。

亲人身患肿瘤遗憾离世,年少立志学医战病魔


【资料图】

5月6日下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实验室里,研究院们正争分夺秒推进研究工作。记者观察到,走廊的墙上有马瑜婷课题组的介绍,其间的一句话让人振奋:“实验难免有失败,但科研没有死胡同,潜心思索的人总会迎来柳暗花明。”马瑜婷说,这是她的工作信条。

说起与科研结缘,马瑜婷告诉记者,在中学时代,她就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奇妙自然现象间复杂的关联让她着迷。高考之际,身患肿瘤的爷爷在多轮痛苦的化疗之后,遗憾离世。感同身受的马瑜婷暗下决心:将来要做医学研究,找到治疗肿瘤的办法,减少亲人的痛苦。

2005年,马瑜婷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本科毕业,跨专业报考了该校同济医学院的免疫学硕士,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录取;2008年,她赴法国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选择当时冷门的肿瘤免疫方向,开启了全新的探索。

法国人天性轻松浪漫,许多假期,实验室经常空无一人,只有马瑜婷独自坚持在实验室、动物中心埋头做实验,阅读文献,与国际合作者线上交流。实验中,马瑜婷意外发现:免疫缺陷小鼠比免疫健全小鼠的化疗效果差很多,“这或许说明,免疫系统在化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学界当时普遍认为,放化疗起作用仅仅是因为可以杀死癌细胞,减轻肿瘤负荷,与免疫系统无关。她决心用事实说话,每周工作80个小时,终于从扎实的数据中找到了细胞死亡调控肿瘤免疫的关键证据,提前获得了免疫学博士学位,并荣获“欧洲肿瘤免疫学院博士生奖”。

“学了本事就应该回来为祖国服务”

2015年,马瑜婷学成回国,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在她看来,“学了本事就应该回来为祖国服务”。当时研究所刚刚起步,实验设施还不完善,她就拎着冰盒到处租用设备做实验,“回来就是要做事的,不可能让时间白白溜掉”。她带着团队搭建平台,开启了全新的研究方向,聚焦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交互对话,系统性研究“精神应激”调控抗肿瘤免疫的机制。十年磨一剑,马瑜婷研究肿瘤免疫学就是想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靶点和策略。

对于科学研究的艰深枯燥,马瑜婷给她的研究做了一个形象比喻:“打地鼠”。只不过,这是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的搏斗,是一场“生死竞赛”。

科研中经常面临失败,对此马瑜婷很从容,她说:“我认为所有的失败都不能叫失败,只能叫‘体验’,关键要从失败中学会总结。”每次课题组开会,好坏情况都摆在桌面上。好的再接再厉,坏的分析主客观原因。工作中她经常用这句话鼓励团队:“当挫败无以复加时,成功就在不远处。”最美妙的一刻不是获批项目、发表论文、获得专利,而是看到希望的“苗头”和柳暗花明的转机。“当你走过了很多曲折的路,想过了所有可能,努力达到了足够程度,犯过的错误也都尽力避免,那时的你才是最完美的状态,离成功也最近。科研没有死胡同,当你堵上一扇门时,可能又打开了一扇窗。”

从头搭平台、建模型、跨界学习、汲取灵感、反复实验......马瑜婷团队终于取得了重要突破,首次证实了:压力应激、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会促进肿瘤发生、进展,并阻碍肿瘤的治疗效果。她的团队找到了压力应激抑制肿瘤治疗效果的“帮凶”——糖皮质激素和TSC22D3,挖掘出压力应激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发现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库欣综合征的药物)能显著增强化疗和免疫治疗的效果,填补了该领域在国际上的空白。

助力研发创新药物,肿瘤免疫治疗曙光在前

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同时也是一名党员,马瑜婷深知自己肩头的责任。“我们团队都是年轻人,很多成员不到30岁,这是最有创造力、最有斗志的时候。能带领大家共同瞄准最关键的、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科学问题,是很有意义和前景的事业。”马瑜婷说。

在苏州的近8年时间里,马瑜婷提出假说、实验论证、及时总结再尝试,日复一日。她的研究推动了“应激的免疫识别和免疫调控”理论体系的建立,积极助力抗肿瘤原研药及伴随诊断试剂的开发。

截至目前,马瑜婷已在《科学》等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肿瘤免疫领域的论文50多篇,SCI总他引超过6900次。如此耀眼的论文数据,在马瑜婷看来,只是科研工作万里之行的第一步,她也同步在进行转化工作,目前,已获批美国专利一项,并与国内外上市药企达成多项联合研发协议,与国内多家医院的临床合作研究也在进行中。

“我们的目的是助力研发创新药物,找到治疗肿瘤更好的办法,减少患者的痛苦。”马瑜婷说,近10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免疫学家们已经取得许多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这种变化,让她感触很深。在留学法国期间,大家都很羡慕国外科学家做出科研成果,但现在中国科学家在很多领域有了原创发现,更多地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力量。

“我非常感恩与科学研究的美丽相遇,我觉得科研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够真正定下心来十年磨一剑,做出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说起对未来的展望,马瑜婷依旧云淡风轻,虽然目前谈“攻克癌症”还为时尚早,但是她和团队已经真切地看到了希望。也许就在不远的某一天,这位青年科学家和团队的研究成果将能够真正地造福肿瘤患者。

实习生 王子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李海慧

关键词:

相关新闻